李庚的画与勒的音

 
 

328日,北京人经历了少见的春日狂风,但中国美术馆里依然回荡着奥地利音乐家马勒(18601911)的名曲《大地之歌》,画家李可染之子李庚在这里展出了名为《大地之歌——李庚视觉与音响交错的空间》的展览。李松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介绍:“画家李庚自幼喜爱唐诗宋词,在德国生活和从事教学、研究期间,对马勒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到日本后,在紧张的教学、创作之余,继续研究马勒。曾应邀为一家日本电视台纪念日本音乐巨匠朝比奈隆氏的艺术活动制作过《大地之歌》中的唐人诗意画作品,并在最近一次特别音乐会上李庚发表水墨画新作,获得成功。”这次共展出45件作品,分六个乐章,分别以唐代李白、钱起、孟浩然、王维的诗句为每一个乐章名和画题。这是中西文化的结合,是音与画的结合,这是由若干形态的作品所构成的一件作品——《大地之歌》。对于这样一件大作品,当然有许多人不能理解,因为不能理解的人还是局限于“国画”的观念上,局限于对“李可染之子”的世俗要求中。如果说李庚的成功,那是因为他不像其父。他有完全不同于其父的艺术观念和表达方式.

<大地之歌>和唐诗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和指挥家
。他的交响曲作品气势磅礴,乐思纷纭。他的指挥艺术深刻严谨,一丝不苟。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交响性套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是根椐我国唐诗创作的。1998年德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大地之歌》之后, 马勒的音乐名声在中国与唐诗交相辉映,广为传诵。但是《大地之歌》第二、第三乐章所据的唐诗原诗和作者长期无人知晓,成为诗乐“斯芬克司”之谜。为了破译这个涉及音乐、诗词学、翻译学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二十世纪之谜,首先要研究马勒和他的《大地之歌》。

 从小就迷恋音乐,186077日,马勒生于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的卡利希特(Kalischt)村。父亲伯恩哈特· 马勒(Bernhard Mahler)原来是马车夫。他一面赶车,一面学习,甚至学了一点当时很吃香的法语,嬴得“御车学者”的雅号,后来成为一位教师。母亲玛丽·马勒(Marie Mahler),是肥皂制造商的女儿。父母生了14个子女,其中8个子女夭折。马勒的童年和小学时代是在离出生地40公里外摩拉维亚的第二大城市伊赫拉瓦(Iglau)度过的。当地主要讲德语。他家里有一个书柜和一架钢琴。书柜里装满古典和当代名著,供他阅读,而且也有条件学钢琴,使马勒较早受到文学和音乐的薰陶。

马勒从小就显示出音乐天赋。他光凭耳听记住各种音调和歌曲,就能用手风琴演奏。据马勒回忆,“我在3岁时就有一架手风琴。有一天早晨,军乐队从家门口经过。我听到军乐声,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只披了一件短衫,就拿着手风琴跑出去,跟在士兵后面行进了很久,直到两位邻居在市场上把我挡住。当时我一点也不害怕。他们答应把我带回家,条件是要我用手风琴拉军乐队的歌曲,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在6岁时就开始跟剧院指挥维克托林学钢琴,后来师从钢琴教师布鲁希。 18701013日,马勒第一次在广大听众面前公开演奏钢琴曲。马勒在中学里仍然迷恋音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除了继续搞音乐和作曲以外,没有学到什么。18744月比他只小一岁的弟弟厄恩斯特·马勒(Ernst Mahler 因心包积水早逝,使马勒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情景,久久难忘。

 

到处流浪的音乐生涯 

 1880年夏,马勒第一次担任乐队指挥。从此转战各地,过着 到处流浪的音乐生涯。18821215日马勒 的母亲写信给他说,“为什么老是搬来搬去?我不相信有其他人像你一样,每两个星期就要换一次公寓
房。要不了多久,每换一件衬衣就得换一次公寓房。你想没想过最终会弄得一件内衣都没有。因为我知道,你总是在公寓房里丢三拉四,不断搬迁,直到丢光为止”。1880年到1900年,马勒先后在上奥地利、莱巴赫(Laibach)、奥尔米茨Olmutz)、卡塞尔Kassel)、布拉格、莱比锡、伦敦、莫斯科、巴黎等地指挥演出,影响越来越大。在此期间,马勒利用指挥之余创作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马勒工作非常投入,而且重视学习。当伦敦之行已定,他就开始学英语,在笔记本上记下剧场上需要用的字汇和表达方式。1897年马勒 被任命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后兼任院长,标志着他在音乐事业上有了公认的成就。 1899年他在沃尔特湖(Worthersee)边的迈尔尼希(Maiernigg)买了一块地,造了一幢乡村别墅 和一间用于作曲的小木屋,夏天在此度假作曲。

乡村别墅的欢乐和忧愁

马勒 直到41岁,190239日才结婚。当时马勒夫人阿尔玛·欣德勒(Alma Schindler )才22岁,身材苗条,非常漂亮, 是维也纳最美的女孩。她出身于有教养的富裕家庭,习惯于丰富多采的社交生活。而马勒沉默寡言,习惯于 孤身独处,年龄也比她大得多,似乎不太相称。但由于在艺术上有共同追求,互相信赖,婚姻是美满的。他们 有两个可爱的女孩,生活幸福。在迈尔尼希乡村别墅度假时,马勒通常五点半起床游泳。然后小跑到树林中的小木屋里,那里有整备好的早餐。接着是连续七个小时的工作。吃午饭前还要游一次泳。然后和他的夫人弹弹唱唱,或和小孩玩。午饭后休息一段时间(在城里工作是没有午休的),下午4点左右同阿尔玛一起出去散步。晚上又在一起读书。阿尔 玛朗诵一段给他听,或者马勒朗诵。从1902年到1906年,马勒创作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这是充满欢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1906年在一次排演中,马勒第一次感到心脏衰弱。1907712 日,不满5岁的长女在迈尔尼希乡村别墅夭折。这对马勒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几天后,当地医生诊断他心脏有毛病。经维也纳心脏专家检查确证,马勒左右房室瓣有遗传性缺陷,但可以补救。建议他要非常小心,不准骑车、游泳。这一诊断在马勒思想上蒙上一层阴影。075月马勒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之职。尽管如此,马勒仍然不停地创作,并于19081月赴美,在纽约市歌剧院首次指挥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托布拉赫农舍和《大地之歌》的创作    

为了避免对去世的爱女触景生情,马勒卖掉了迈尔尼希乡村别墅,1908年在托布拉赫(Toblch , South Tyrol)买了一幢农舍,虽然比较简陋,环境相当幽美。除了两三挚友来访以外,不受外界干扰。从此,可以清静地过日子。马勒在这里度过了三个暑假。《大地之歌》以及第九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都是在托布拉赫创作的。 1908年初夏,马勒在给布鲁诺·沃尔特(Bruno Walter)的信中说,“这回我不得不搬了家,而且也不得不改变整个生活方式。你可以想象,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困难。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于进行经常性的和积极的活动。把踏遍山林捕捉作曲小品,作为一种大胆的创作方式。过去我坐在桌子前面,只是像农夫回到粮仓一样,反复推敲使小品成型罢了。即使在一次欢乐的快步行走(特别是上山)之后,脑力疲劳已经消失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现在我必须避免任何劳累,经常控制自己,不要走得太远”。因此,马勒从汉斯·贝格(Hans Bethge)的《中国之笛》(Die chinesische Flote)诗集中寻找作曲灵感是可以理解的。   那一年夏末,他在给沃尔特的信中又说,“过去我非常勤奋(从这一点你可以推测,我多少有些适应了)。对整个情况我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丰收的季节已经降临。我相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能做到的、最涉及个人的事,或许大部分是本人的事”。 显然,这是指《大地之歌》的内容主要是抒发个人感情。1910年,在 托布拉赫还发生过一次使马勒心烦意乱的事。据阿尔玛回忆,“大约一星期后,有个年轻人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没有我,他就活不下去,假如我对他有一丁点儿感情,就该抛弃一切,到他那里。这封要给我的信,在信封上标明‘马勒院长收’。没法搞清,这个年轻人是发疯,还是故意把信寄给马勒本人。当时马勒 坐在钢琴前,看了信,尖叫一声‘怎么回事’,便把信交给我。马勒 一直认为此人寄信给他的目的是要他把信交给我。当时我们的处境难以用言语表达。最后,我向马勒诉说了一切,。。。。。。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对一个同自己结合在一起的人负有心灵上的责任。他突然感到内疚。几天来我们相对哭泣,陷于失望之中,直到把我的母亲找来解救我们……。马勒总是我生活的中心,但他内心十分混乱。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第十乐章的总谱小品”。

 

<大地之歌>和李庚的画